“两本书店”背后的那位旧少年
一 夜 美 学| 睡 前 提 升 审 美 力
今天我想请出一位我在杭州认识的朋友,李加文。
最近他开了家只卖两本书的书店。在这之前,他的木心咖啡馆和凡人咖啡馆早已是城内的文艺聚集地,是本地媒体报道的常客。
有天他微信上语音我,我的书店居然被报道说成“奇葩”了,你来看看帮我推荐一下吧。
然后我们聊了整整一个下午。
其实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两本书店有多奇葩。虽然这是个不错的营销点,尽管并非他的本意。
让我更好奇的是,为什么一位咖啡馆老板,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态中享有那么高的声誉。我已知的是,他曾经有过八家咖啡馆,现在还开着两家。他曾经为了办文化公司卖过房卖过车。
我不想用我的语言去转述他的情怀,以下直接摘录自当天聊天的录音。将近一万字的聊天记录,故事太多,其中有些他关照不要放出来,虽然我并不觉得那些内容有何不妥。最后挑的这些段落碎片,我觉得都是加文本人形象最好的拼图。
我会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个拼图,虽然这两个词可能会让他感觉冒犯。
“旧少年”,以及“有益的虚荣”。
🍾 最早的凡人
我是桂林人,1993年来的杭州。
1997年,我开了保俶路的凡人咖啡馆,两个车库共五十方加上扩展的十几方,执照写的是咖啡馆和酒吧,卖的其实主要是酒,算是杭州最早的几家酒吧了。
不知道怎么就火了,第一次感受到好像赚钱还是蛮容易的。这个店其实一开始取名叫“烦人咖啡馆”,但工商没通过,想起以前看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也喜欢李宗盛的《凡人歌》,最终定名“凡人咖啡馆”。
同时期的店有旅行者酒吧,和我的店是同一个设计师孙云设计的。孙云那时候名气已经很大,当时杭州很火的两家店天上人间、卡萨布兰卡都是他设计的,同时他也是卡萨布兰卡的老板。孙云很有才气,为人很君子,后来我们变成很好的朋友乃至兄弟,我信基督也是他传给我的。
当时店里来的客人有很多电台的朋友,《西湖之声》在那个年代很火,晚上都是《孤山夜话》里的声音。店里每天进账五六千,赚钱后过了几年就开了万寿亭这边现在这家凡人咖啡馆。
△ 目前凡人咖啡馆就剩了万寿亭这一家了。
✒ 做文创
2005年开了间文化传播公司,当时在杭州的LOFT49创意产业园,600平方,加上院子400平方,做展览和文化活动。做了两年多,名气很大,招来了很多看热闹的人,却没有让我卖出过一张画。
我父亲曾帮我看过半年的场子,临走的时候跟我说,你啊,做的事情我都看不懂,这么多人过来却没有进过一分钱的帐。最后父亲建议后面的院子垒一堵墙,因为下雨的时候水总是往外流,根本就不聚财。我同意了,于是父亲帮我垒了一道墙。结果造完后立刻收到了MINI Cooper一个发布会的单子,那是开了2年店到快关店时接到的第一单也是唯一一单生意。
📽 放电影
凡人咖啡馆的出名还是源于电影的放映,传播的最多的都是些以前的实验电影、独立电影、艺术电影。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,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了11期电影放映,那时候电影放映就是这样一块小屏幕,然后空间里撤掉沙发让人进来,有时候一场不够看还得放两场。
如今这样的状态是一去不复返了。现在的电影往往是网上先看到。新出的地下电影大众关注度也少了,而一个小小的咖啡馆也难以长期承载请人家过来的车马费。
△ 虽然当初的热闹不再,但凡人店内的家具和装修却一直没改。
☕ 木心
我尽量在老店赚钱的时候再开新店,但木心咖啡馆是完全在不赚钱的时候开张的。
第一次看到木心是《哥伦比亚的午后》,其中有一段,“春日午后,睡着了又醒来了,想起可以喝咖啡,喝罢咖啡,想起早上只刷了牙,没有洗澡,洗完澡对镜,髭须又该刮了…”,很平实的语言,这不就是在写我的生活吗?那是2009年的时候,我立刻托朋友从台湾寄来了联合文学创刊号的台湾版本。我爱木心是真的,但对一个人的爱最好不要说出来,说出来就浅了。
📖 两本
做两本书店也是喜欢纸质书的感觉,看到这么多书店开起来又倒闭,似乎没有什么新颖的方式去开。有一天孙昌建来木心咖啡馆,建议我用另外的名字命名新书店,我就和他说了我的理念,只想卖很少量的精选书籍。
他说,既然你有Artone“壹张画廊”,那书店干脆叫“两本书店”吧。他无意的一句话让我一晚上没睡着,感觉这个状态就对了。那个晚上我决定就卖两本书,并且希望这两本书是从20本挑到10本,再挑到5本,乃至最后的两本是精选中的精选。而我自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去选书,于是就想到了要找推荐人。
👍 推荐者
中国的阅读者和国外的不太一样,很多爱看书的人往往连衣服都不会穿,更别说来酒吧泡妞了。我希望两本书店的推荐人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人,男的一定是帅而有趣的,女的一定是漂亮而年轻的。我们这一代都被自以为是毁掉了,看到的都是些很差的书,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,尤其是90后很有独立思考的判断力。
△ 两本书店小小的一间,设计简洁。
△ 这里的咖啡品质很讲究,店长也是业内名人。
- Patti Smith
我推荐的《只是孩子》这本书,最吸引我的是作者Patti Smith描述的她自己的经历,以及和她的灵魂伴侣罗伯特的关系。Patti Smith死后一定会有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出来,因为她那么真诚地在讲自己从一个小城跑到纽约,可以与乞丐为伍,居无定所,内心对作家与文字的向往却始终没有改。她打工的书店就是《天才捕手》里的那一家,也是在那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罗伯特。两个人同时看上一条项链,罗伯特先一步买走,帕蒂对他说,这条项链不要送别人,要送就送给我,结果罗伯特最后还真送给了帕蒂。我看这个书的状态就是热泪盈眶,因为写得太真实了,包括帕蒂去偷东西、未婚先孕、退学去纽约等等,绝对是一个传奇。
△ 把书和蔬果放在一个架子上,有小寓意。
△ 目前正在售卖的这两本书是吴晓波推荐的。
💰 赚钱
很多人都有开书店的情节,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,但我看到好多书店开不到一年两年就停掉了。有人说我不怕死,其实我也怕死,凡人关了这么多家咖啡馆,今天我就要去收掉滨江店,因为房租从原本30万涨到了60万。所以咖啡馆都难开,8家凡人开到现在确确实实只剩这一家老店了,另外还有间木心咖啡馆。开了两年的木心虽然名声在外,但其实一直都没有盈利,这些再好的名声没有转化为效益,从商业来说都是失败的。
我做商业基本上没有成功过,但一直都没有死掉,只是没有死掉,就觉得自己内在还有一种力量。
▪ Moleskine
两本书店的LOGO是一本倒立翻开的书,也是一个小屋子的屋顶,未来的几年,也将用流动的书来填充这个屋子的故事。这个书店会长大,我希望它能借着分享人的推荐,最后成长为国内最牛逼的书店。就像Moleskine的本子一样,梵高、毕加索在用它,我也在用它,其中就有一些品牌特质被传承了下来。
🐤 G20
还记得G20的时候,这个街区需要全部刷白,然后我发疯了,就去找了他们三回,我说我的这个墙已经十几年都这个颜色,算是城市的印记和标签了,哪怕是牛皮癣也好,请你帮我保留。反复求情之后,他们说,好,那你自己去刷。于是我自己刷,变成了自己的颜色。现在大家的观念与以前相比,已经有了变化,还不错,蛮有人情味。
△ 两本书店的隔壁就是李加文的另一个空间“一张画廊”,最近的一个展览是儿童小屋。
💡 理想生活
理想的生活状态当然是没有经济的困扰,到处去旅行。但有句话叫,如果你要自由,那你就一无所有。自由就意味着放弃所有,自己又做不到。现在这边店里是微利,以前来的客人都是文化圈艺术圈里的人,半个美院都来过,还有报社的记者、艺术家、广告界人士、拍电影和看电影的人。
一直留着凡人这家老店,破也好,旧也好,只要不脏,就一直留着这么十几二十年,拆了就没有意义了。有时候自己走进来都觉得好像店已经没有那么受欢迎了,但我依然有自信让它把20年的历史延续下去,不去改它。
🌟 网红店
现在的网红店都做得挺好挺清新的,但反过来想,做现代的咖啡馆容易,想做个旧的有自己腔调的确实挺难。新店一看就是新开的,甚至开了几年还让人觉得是新开的。为什么咖啡馆不能质朴一点,简单一点,亲切一点就ok了,空间最重要的是舒服,要让人像家 50 30514 50 15287 0 0 3364 0 0:00:09 0:00:04 0:00:05 3364一样坐得下来。
△ 凡人的亲切。
- 最后附上两本书店官方的游戏规则:
• 每一期书单都由一位特约推荐人推荐;欢迎自荐;
• 新书上架周期为两周;
• 每本书限量二十本,售罄不再补书;
• 诚邀推荐人来店分享。分享内容不限于书;推荐人可体验“一日掌柜”,掌柜可以亲自布置自己的书架;
• 一切成功学的书籍,两本书店的书架都不太合适。
- End -
「你可能还想看」
🕚
点赞分享你的品味 👇